Mindblown: a blog about philosophy.

  • 甘肃积石山县多措并举帮扶受灾群众(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_中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国网

    核心阅读 为帮助灾区加快恢复重建,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包養平台推薦,多渠道促进就近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群众服务家乡;拓展新职业就业机会,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人实现稳定增收。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受损,一些群众受灾。地震发生后,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受灾群众救助,持续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部署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专门针对地震、洪涝、冰冻等受灾群众上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积石山县受灾地区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如何?人社部门如何满足当地群众就业需求?困难群众特别是脱贫户享受到哪些就业帮扶措施?日前记者走进积石山县进行了采访。 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 安置点增加公共服务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灾情最重的8个乡镇之一。2月18日,记者来到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门口广场上洁白的活动板房整齐排列,通信车、邮政车、电力车、货车频繁进出。 “货车请跟我走,停到广场空位这边来。”20岁的大河村村民马继援身穿橙色马甲,有条不紊地指挥各类车辆有序停放。 “震后当晚,乡里就组织我们来到安置点,2小时后就住进帐篷,第二天一早,部队又来搭建活动板房,我们住得更暖和了。”马继援指着安置点包養網心得对面的山头,前方1公里处就是他家,由于家里偏房震毁后需要重建,和许多老乡一样,他决定先留在村里。“以前我在外地务工,地震后就辞去了工作。”马继援说。 “留在灾区,能不能做点什么?”正当他思索时,村里的微信群推送了公益性岗位通知,“安置点设有道路引导员、物资搬运员、爱心理发员等17个岗位,我主动报名,当上了道路引导员。” 如今,除了负责引导安置点车辆运行,马继援还帮忙搬运煤、面、油等救灾物资,平时还会参与安全巡逻。马继援表示,现在自己过得很充实,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为家乡重建出一份力,“今后我还可以转岗,在村里继续做安全巡逻员。” “理发员来了,有人要理发吗?”不远处,爱心理发员马在乃白骑着电动自行车,打开大喇叭,走街串巷为居民提供理发服务。“咱们安置点135户,全靠我来理发。”她骄傲地说,“最近快开学了,娃娃们都来找我,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包養網,我还会帮他们洗头。” 马在乃白是大河村的脱贫户,此次家里受灾情况也比较严重。“好在我会一门手艺,政府给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我既能帮助邻里,又能赚一点收入,贴补生活开销。”她说。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人社厅第一时间支持积石山县开发了625个临时公益性岗位,灾后第三天全部到岗,服务全县233个临时安置点,受到群众好评。”积石山县人社局局长韩小林介绍,这些岗位主要从事道路车辆引导、救灾物资搬运、居民生活服务等灾区急需工作,聘期3个月,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岗位补贴,期满后可根据实际需求继续聘用或转岗聘用,直至10月底全县灾后重建结束。 “公益性岗位作为农村就业帮扶托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已持续推进多年,比如爱心理发员,在全省就开发了1.17万个岗位,显著改善了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包養網群体‘理发难’的问题。”甘肃省人社厅劳务办副主任张立柱表示,公益性岗位优先向脱贫劳动力倾斜,补贴一般为每人每年6000元,最高1.2万元,有效支持他们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服务家乡。 发展乡村就业工厂 拓展新的就业机会 为帮助更多受灾群众尽快实现就近就业,甘肃省人社部门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智能吊挂线快速运转,6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30多道制衣工序无缝衔接……在积石山县拓奇服装加工乡村就业工厂,29岁的工人马如给也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将内衬网布和防水布料缝制在一起,不到1分钟,就制作出一套裤子半成品,这些服装最终将通过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公司总部销往海外。 忙碌间隙,马如给也和记者聊起了就业经历。“我来自大河家镇克新民村,之前我没有工作,也没什么收入,正发愁今后该怎么办时,看到人社局来安置点招工,就主动报了名。”经过培训,马如给也成为一名缝纫工,每天保底工资85元,工厂还管午饭。“这里是多劳多得,我一开始每天只能做60件,现在能做200多件,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帮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她说。 “这份工作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同样来自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灾区的居民张正红感慨,自己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过去全家仅靠丈夫打工,经济压力不小,“地震后,这家工厂面向受灾乡镇招收了30多名工人,我也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既能进城照看孩子,又能多赚点钱。一合计,家里一年能存下四五万元。” 除了服装制造业,当地还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拓展了一批新职业岗位。 给无人驾驶系统标注车辆、地标线等信息;将短视频转化为文字脚本,对网络图片进行筛选编组,为导航地图提供大模型素材……在积石山县爱豆云数字科技乡村就业工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姬玉梅频繁切换电脑画面,完成数字标注等工作。 为加快恢复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积石山县人社局发起专项招聘行动,仅这一家乡村就业工厂就新招聘40多人。姬玉梅经过培训,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一家人在一起更安心了。” “我在这里当云客服,负责对接处理电商平台客户信息,过年期间加班还享受额外奖励。”甘肃武威职业学院毕业生王娟说,这份工作让她增长了技能,每年还能去杭州、成都等地交流学习,“收入高了,眼界宽了,生活好了,人也更自信了。” 甘肃省人社厅副厅长何永强介绍,人社厅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在灾后协调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对积石山县17家地震受损就业工厂和帮扶车间开展维修重建,目前已有8家就业工厂复工复产,为受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从全省看,甘肃至今已创办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600多个,并给予这类企业一次性奖补、贴息贷款、租金减免等10多项政策支持,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 推广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群众技能增收 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甘肃人社部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灾区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增收。 2月18日,记者来到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一场钢筋工技能培训课正在开展,村民们戴上安全帽,戴好劳保手套,在授课老师讲解下实操练习。 “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们发起培训报名,一天之内,50个名额就招满了。”甘肃建投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事业部部长孟海鹏说,现场设有理论教学区、实操绑扎区、机器操作区,培训为期10天,完成后将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合格者将获得钢筋工初级工证书。 据了解,甘肃建投在积石山承建了不少灾后重建工程,用工量较大,企业将扩大招工规模,重点招录灾区员工,在技能培训队伍中,约70%可转化为就业人员。 “我家在震区,这次参加培训,学习了工程识图、尺寸计算和安全生产等知识,每天理论加实训有7小时,非常有用。”陈家村村民马娟学得十分认真。 “学一门技术,能靠自己包養網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好,还有机会就近就业,技术工比普工能多挣不少呢。”马娟说,当上钢筋工,每天至少挣300元,如果继续考取中级工证书、高级工证书,就能吃上月薪过万元的技术饭。 为填补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技能人才缺口,甘肃省人社厅选派3家省级培训学校到积石山县开展技能培训,在10个乡镇开设挖掘机、电焊工、钢筋工、砌筑工等实用技能培训班147期,已惠及71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春风行动继续强化就业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通过直播带岗、专项招聘等方式帮助有意愿的群众外出务工,又通过推广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支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助力灾区加快恢复重建,让更多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何永强说。

  • 图片故事丨查甜心包養網大别山下的茶乡女孩_中国网

    3月26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土门村,肖珺景在炒茶。 春到大别山,绿意盎然,茶香四溢。“95后”女孩肖珺景每天忙着采茶、直播、跟客户谈合作。 包養網 今年27岁的肖珺景从小在茶乡长大,家里世代制茶。姥爷周祖宏是国包養網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包養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父亲也是制茶高手。包養行情 2019年大学毕业后,肖珺景回到家乡开始钻研制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信阳毛尖,肖珺景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科普茶功效、推广茶文化。目前她在短视频平台已收获2万多粉丝。“我想传承推广好信阳毛尖非遗手工炒制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茶文化。”肖珺景说。 包養網 花園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 让土特产“飞去九宮格共享”出黄土高原_中国网

    元旦刚过,一辆冷链物流车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城驶出,重达3.87吨的1254箱苹果再次开启了跨国之旅,发往阿联酋。“我们参加了中国(陕西)品牌商品迪拜展,在展会上与阿联酋签订了5000吨的苹果订单,目前两次出口共22吨,后面会持续出口。”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2023年12月27日,满载32吨延安苹果的冷链物流车队一路向西驶往哈萨克斯坦,这是延安苹果首次出口至中亚国家。12月20日,210吨延安苹果乘坐中欧班列长安号“延西欧”首发专列鸣笛启程,見證出口至越南和俄罗斯等地。 小樹屋 2023年以来,延安市以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不断推进苹果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创新发展,鲜果平均销售价格较2022年高出0.6元—1.0元,创近年最好,让果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延安苹果很“听劝” “如何扩大我们延安苹果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让更多年轻朋友喜欢延安苹果,在线听劝求点子!”去年,延安市果业中心联手小红书平台,邀请网友出谋划策。短短两个月时间,“听劝的延安苹果”话题获得170多万名网友围观。 窗外大雪纷飞,回忆起被网民发来的诸多漫画、宣传语“淹没”的时刻,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仍热血沸腾。他组织人“连夜开工、紧急印刷”,将网友新奇有趣的宣传语印在了苹果包装箱上,还专门给网友们写了感谢信,“感谢每一个热心有创意的‘小红薯’”。 数据显示,延安市共举办网络直播带货5500余场,召开“百名主播产地行”大型活动4次。2023年前三季度,延安市水果网络零售额26.6亿元,居陕西省第二。 从做大到做强,延安苹果在品牌传播和销售转時租場地化中玩起了“种草”新花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表示,延安注重塑造数字化品牌营销体系,视野开阔。特别是引入更多年轻用户参与到市场运营中来,在共同建立品牌认知的过程中,延安苹果将“土特产”翻出了“新”花样。 2023年,延安苹果以82.99亿元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苹果类第二位,品牌传播力居全国榜首。 让全世界认识延安苹果 全国每10个苹果就有1个产自延安;在延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工作,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占该市舞蹈場地生产总值的6%,产值占该市农业总产值的60%,收入占该市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的60%……小苹果成为致富的金苹果。如今,延安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该市13个县(市、区)全部成为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县。 土层深厚、降雨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延安是经联合国认定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延安苹果、爱上延安苹果,成为路树国一直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走出去、请进来。来自黄土高原的延安苹果扬帆出海,走进2023国际水果展、亚洲水果国际果蔬博览会,小樹屋前往广州、香港、澳门、上海举办推介会……忙碌的2023年,延安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荷兰、迪拜等国家和地区的26家企业达成出口意向,新增注册出境果园11家,包装厂5家,共达成苹果采购意向和协议130余份约47.6亿元。 从做大到做精,延安苹果在海外高端市场上有了新突破。目前,延安有苹果出口企业25家,将苹果卖到了中亚、中东、欧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全年,延安出口苹果1277.39万元,较2022年的780万元增长约64%。 “想要进军海外市场,既要品质好,还要卖得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征兵说,延安苹果凭借先进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走向世界,意味着中国的苹果正在向优质优价的方向迈进。下一步,需要持续讲好延安苹果故事,从区域品牌向企业品牌延伸,不断提升品质、擦亮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2023年延安苹果栽植面积331.6万亩,年产量464万吨,鲜果产值预计突破260亿元,为历年最高。路树国说:“新的一年值得期待,希望全世界都认识延安苹果!”

  • 安徽灵璧县:秸秆里“长”去九宮格私密空間出产业 菌菇中“种”出幸福_中国网

    高大气派的“蘑菇工厂”、环保高效的基料发酵隧道……走进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如同置身“蘑菇王国”。春节期间,不少回乡过年的老乡决定不走了,留在家门口这个超级现代的工厂里打工。 秸秆原本是农业废弃物,却被转化为优质农业资源,既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问家教場地题,又打造出亿元产值的食用菌特色小镇。这究竟是怎么转变的呢?杨疃镇是传统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大镇,每年产生12万吨秸秆和5万多吨畜禽粪便,给人居环境改善带来巨大困扰。2018年起,该镇转瑜伽場地变秸秆禁烧和环境整治思路,把食用菌作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培育,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创造性地走出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短短数年间,形成了年产值近1.8亿元的规模产业,成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设计产能全国第三的双孢菇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招商引资打造“蘑菇工厂” “这个富民产业是倒逼出来的。”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讲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2016年前后,该镇秸秆禁烧形势严峻,经多次调研论证,该镇党委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以消化巨量的农作物秸秆。然而,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不仅费力费时,还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为此,镇干部瞄准拥有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双孢菇种植龙头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打造了封闭式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蘑菇工厂”,并规划建设了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 在恒温恒湿的智能温控菌菇车间内,工人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乘坐自动升降机工作。一篮篮刚采下的双孢菇,被打上可追溯二维码。这个“蘑菇工厂”实现全年全天候错峰生产,日产双孢菇约60吨,日均产能居全国第三位。“我们采用荷兰种植技术,实时精确控制菇房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减少了双孢菇种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该九宮格企业负责人石亚煜说。 紧挨着“蘑菇工厂”的是“基料工厂”,它采用目前先进的三次隧道式发酵技术,实现优质基料绿色生产,年产专业化基料8万吨,产能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目前,“基料工厂”每年可消化5万吨秸秆、4万吨畜禽粪便,生产出的基料以优惠价格卖给周边种植户,每吨低于市场价80元。种植户还可以使用“以草换料”(用秸秆换基料)的实物交换形式,一吨秸秆可以换0.36吨基料。不仅如此,工厂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现在全镇种植户再也不用自制基料了。 集散基地创出“国字号”品牌 “在咱镇,就没有不好卖的菌菇。今天采的菇,明天就能上沪苏浙消费者的餐桌。”作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杨疃镇的种植户话语中充满底气。2019年,该镇采用“政企共建”模式,建设了占地近百亩的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这里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每天外销菌菇数十吨。 随着该基地声名远播,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知名的食用菌批发商纷纷来杨疃镇采购。为抢到第一手货源,30多位大客户常年住在镇里。“这里菌菇产量大、品质好,优质鲜菇在浙江、上海可以卖到每公斤20多元。”来自温州的批发商严华朋说,他手上订单很多,每天发货不断。 为确保货源,严华朋等长三角客商在镇政府的协调下,与全镇17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收购合同,对于俗称“通货”的普通菌菇,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并且货到付款。对于优质鲜菇,客商则竞价收购、价高者得。 为进一步扩大食用菌产业知名度,灵璧县以杨疃镇为示范基地,积极对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培育壮大营销人才队伍。针对遴选的主推品种,开展产品认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积极开展创意设计与品牌策划,加快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去年,“灵璧双孢菇”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全县“国字号”品牌创建零的突破。 传统小镇有了“国际范儿” 一个曾固守传统农业的普通皖北乡镇,却时常有外国专家来“串门”。近年来,全球著名的菌种公司——美国施尔丰公司技术总监维得马应邀来镇里3次,每次都要待上一天,并走进菇棚“传经送宝”。结合当地实际,该公司制作了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蘑菇病虫害防治手册》交给了镇里,手册图文并茂,列出了数十种食用菌病虫害的名称、特征以及防治方法,成为该镇指导全镇食用菌种植户防治病虫害的“宝典”。 杨疃镇坚持开放发展,秉持“卖全国、销全球”的销售理念,将食時租用菌远销加拿大、巴西、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由此也倒逼该镇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龙头企业引荐,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镇里指导,助力食用菌产业上台阶。 “食用菌产业要想不断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必须发挥好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乡土人才。”時租孙建说。 该镇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安徽农科院等高校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订单式开展人才培训和孵化,培养本土“菌专家”。同时,在食用菌种植户中摸排有技术特长的青年,纳入镇食用菌“土专家”人才库,选派到江苏等地考察学习,提升技术水平。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设立“食用菌产业学院”,也個人空間为“土专家”提供了进修学习的机会。 食用菌产业带动就业致富 白白胖胖的双孢菇长在菇床上,如同铺上一层白雪,采菇工人手法娴熟,飞快地采摘。杨疃镇食用菌产业示范区管理员张东升告诉记者,工人手快的每月能挣上万元,手慢的每月也能挣七八千元,并且每年还有几次农忙假。 该示范区设有上料工、采菇工等十多个工种,吸纳了当地留守人员和弱劳力160多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园区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扶持,带领2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由此带动周边一批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约5.2万元。 在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常年有600多名农民务工,日工资在110元至120元。基地还吸纳了20多名残疾人就业,他们坐在椅子上削蘑菇,一天可挣80元左右。 近年来,杨疃镇强化党建引领,将村干部培养为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将食用菌经营主体负责人吸纳到村“两委”,引导农户向着干部看、跟着干部学,形成家教場地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目前,该镇16个村实现了食用菌种植全覆盖,现有食用菌种植面积50万平方米,带动全镇数千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九宮格 杨疃镇是人口大镇,自从兴起食用菌产业,农民一年到头有活干,大家的心思都用在劳动致富上,镇里很难见到闲人。农民口袋鼓了、脑袋富了,社会也和谐了,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 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五场集体采访_中国发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2022年10月20日(星期四)19:30,二十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包養網心得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五场集体采访。青海、宁夏、新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金融系统、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出席,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出席的代表团新闻发言人: 1. 陈瑞峰,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 2. 李金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3. 张春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4. 邹晓东,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 5. 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6. 钱智民,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2022-10-20 19:07:16 二十大新闻中心负责人 谢应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出席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五场集体采访活动。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青海、宁夏、新疆、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金融系统、中央企业系统(在京)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的有关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 先作一下介绍,他们是: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同志,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科同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张春林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邹晓东同志,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同志,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钱智民同志。 下面,我们先请青海代表团陈瑞峰同志作介绍。 2022-10-20 23:30:52 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 陈瑞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晚上好。 青海代表团共有28名代表,这其中来自生产和工作一线的党员11名,少数民族党员10名,获得过全国荣誉称号的13名。他们肩负着全省43.9万名党员、593万各族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光荣地来出席党的二十大。 自大会开幕以来,各位代表怀着感恩聆听报告、学习报告,带着责任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凝聚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大力实施“一优两高”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的新成就、新进展。踏上新征程,各位代表一致表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焦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定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奋力谱写全面建设数字化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谢谢。 2022-10-20 23:32:44 谢应君: 请宁夏代表团李金科同志。 2022-10-20 23:37:42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金科: 各位媒体朋友,晚上好! 宁夏代表团共有30位代表组成,其中少数民族代表占30%。大会开幕5天了,全体代表依然沉浸在聆听总书记报告的无比激动和无比喜悦当中,大家精神极大振奋,思想高度统一,一致表示完全赞成、坚决拥护这个报告。 宁夏与全国一样,新时代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今年二季度和上半年,我们全区经济增长速度均位列全国第一,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大家纷纷表示,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向着美好未来团结奋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崭新篇章。谢谢! 2022-10-20 23:38:28 谢应君: 下面请新疆代表团张春林同志。 2022-10-20 23:39:3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张春林: 媒体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新疆的关心关注。 党的二十大新疆代表团共有代表43名,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等8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代表占到代表总数的44%。近日来,新疆代表团认真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审议《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代表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高瞻远瞩,主题鲜明,博大精深,凝心聚力,是引领我们团结奋斗向未来的纲领性文献。新疆各族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美好新疆。谢谢! 2022-10-20 23:39:59…

  • 宁夏银川:博物馆里画查包養行情文物_中国网

    12月17日,一名男孩在包養平台推薦宁夏博物馆里临摹文物。 当日,正在宁夏博物馆包養網展出的“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包養網品展迎包養来观展小高峰。 展览现场举办了叙利亚精品文物临摹手绘活动。孩子们踊跃参与,感受历史文化中的艺术魅力,在博物馆乐享周末。 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 摄  包養網 

  • 甘查包養網站肃积石山县多措并举帮扶受灾群众(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_中国网

    核心阅读 为帮助灾区加快恢复重建,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多渠道促进就近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群众服务家乡;拓展新职业就业机会,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人实现稳定增收。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受损,一些群众受灾。地震发生后,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受灾群众救助,持续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部署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专门针对地震、洪涝、冰冻等受灾群众上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积石山县受灾地区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如何?人社部门如何满足当地群众就业需求?困难群众特别是脱贫户享受到哪些就业帮扶措施?日前记者走进积石山县进行了采访。 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 安置点增加公共服务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灾情最重的8个乡镇之一。2月18日,记者来到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门口广场上洁白的活动板房整齐排列,通信车、邮政车、电力车、货车频繁进出。 “货车请跟我走,停到广场空位这边来。”20岁的大河村村民马继援身穿橙色马甲,有条不紊地指挥各类车辆有序停放。 “震后当晚,乡里就组织我们来到安置点,2小时后就住进帐篷,第二天一早,部队又来搭建活动板房,我们住得更暖和了。”马继援指着安置点对面的山头,前方1公里处就是他家,由于家里偏房震毁后需要重建,和许多老乡一样,他决定先留在村里。“以前我在外地务工,地震后就辞去了工作。”马继援说。 “留在灾区,能不能做点什么?”正当他思索时,村里的微信群推送了公益性岗位通知,“安置点设有道路引导员、物资搬运员、爱心理发员等17个岗位,我主动报名,当上了道路引导员。” 如今,除了负责引导安置点车辆运行,马继援还帮忙搬运煤、面、油等救灾物资,平时还会参与安全巡逻。马继援表示,现在自己过得很充实,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为家乡重建出一份力,“今后我还可以转岗,在村里继续做安全巡逻员。” “理发员来了,有人要理发吗?”不远处,爱心理发员马在乃白骑着电动自行车,打开大喇叭,走街串巷为居民提供理发服务。“咱们安置点135户,全靠我来理发。”她骄傲地说,“最近快开学了,娃娃们都来找我,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我还会帮他们洗头。” 马在乃白是大河村的脱贫户,此次包養網排名家里受灾情况也比较严重。“好在我会一门手艺,政府给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我既能帮助邻里,又能赚一点收入,贴补生活开销。”她说。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人社厅第一时间支持积石山县开发了625个临时公益性岗位,灾后第三天全部到岗,服务全县233个临时安置点,受到群众好评。”积石山县人社局局长韩小林介绍,这些岗位主要从事道路车辆引导、救灾物资搬运、居民生活服务等灾区急需工作,聘期3个月,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岗位补贴,期满后可根据实际需求继续聘用或转岗聘用,直至10月底全县灾后重建结束。 “公益性岗位包養網作为农村就业帮扶托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已持续推进多年,比如爱心理发员,在全省就开发了1.17万个岗位,显著改善了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理发难’的问题。”甘肃省人社厅劳务办副主任张立柱表示,公益性岗位优先向脱贫劳动力倾斜,补贴一般为每人每年6000元,最高1.2万元,有效支持他们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服务家乡。 发展乡村就业工厂 拓展新的就业机会 为帮助更多受灾群众尽快实现就近就业,甘肃省人社部门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智能吊挂线快速运转,6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30多道制衣工序无缝衔接……在积石山县拓奇服装加工乡村就业工厂,29岁的工人马如给也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将内衬网布和防水布料缝制在一起,不到1分钟,就制作出一套裤子半成品,这些服装最终将通过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公司总部销往海外。 忙碌间隙,马如给也和记者聊起了就业经历。“我来自大河家镇克新民村,之前我没有工作,也没什么收入,正发愁今后该怎么办时,看到人社局来安置点招工,就主动报了名。”经过培训,马如给也成为一名缝纫工,每天保底工资85元,工厂还管午饭。“这里是多劳多得,我一开始每天只能做60件,现在能做200多件,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包養網元,帮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她说。 “这份工作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同样来自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灾区的居民张正红感慨,自己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过去全家仅靠丈夫打工,经济压力不小,“地震后,这家工厂面向受灾乡镇招收了30多名工人,我也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既能进城照看孩子,又能多赚点钱。一合计,家里一年能存下四五万元。” 除了服装制造业,当地还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拓展了一批新职业岗位。 给无人驾驶系统标注车辆、地标线等信息;将短视频转化为文字脚本,对网络图片进行筛选编组,为导航地图提供大模型素材……在积石山县爱豆云数字科技乡村就业工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姬玉梅频繁切换电脑画面,完成数字标注等工作。 为加快恢复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积石山县人社局发起专项招聘行动,仅这一家乡村就业工厂就新招聘40多人。姬玉梅经过培训,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一家人在一起更安心了。” “我在这里当云客服,负责对接处理电商平台客户信息,过年期间加班还享受额外奖励。”甘肃武威职业学院毕业生王娟说,这份工作让她包養網增长了技能,每年还能去杭州、成都等地交流学习,“收入高了,眼界宽了,生活好了,人也更自信了。” 甘肃省人社厅副厅长何永强介绍,人社厅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在灾后协调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对积石山县17家地震受损就业工厂和帮扶车间开展维修重建,目前已有8家就业工厂复工复产,为受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从全省看,甘肃至今已创办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600多个,并给予这类企业一次包養網排名性奖补、贴息贷款、租金减免等10多项政策支持,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 推广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群众技能增收 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甘肃人社部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灾区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增收。 2月18日,记者来到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一场钢筋工技能培训课正在开展,村民们戴上安全帽,戴好劳保手套,在授课老师讲解下实操练习。 “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们发起培训报名,一天之内,50个名额就招满了。”甘肃建投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事业部部长孟海鹏说,现场设有理论教学区、实操绑扎区、机器操作区,培训为期10天,完成后将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合格者将获得钢筋工初级工证书。 据了解,甘肃建投在积石山承建了不少灾后重建工程,用工量较大,企业将扩大招工规模,重点招录灾区员工,在技能培训队伍中,约70%可转化为就业人员。 “我家在震区,这次参加培训,学习了工程识图、尺寸计算和安全生产等知识,每天理论加实训有7小时,非常有用。”陈家村村民马娟学得十分认真。 “学一门技术,能靠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好,还有机会就近就业,技术工比普工能多挣不少呢。”马娟说,当上钢筋工,每天至少挣300元,如果继续考取中级工证书、高级工证书,就能吃上月薪过万元的技术饭。 为填补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技能人才缺口,甘肃省人社厅选派3家省级培训学校到积石山县开展技能培训,在10个乡镇开设挖掘机、电焊工、钢筋工、砌筑工等实用技能培训班147期,已惠及71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春风行动继续强化就业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通过直播带岗、专项招聘等方式帮助有意愿的群众外出务工,又通过推广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支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助力灾区加快恢复重建,让更多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何永强说。

  • 周立波故乡:春潮书香写巨变_中国查包養心得网

    仲春时节,草木葱茏,游客走进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漫步于村舍乡野间,品书香、观繁花、听春雨,春潮在清溪涌动,生机勃发,如诗如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家周立波从北京回到故乡清溪村,创作了以清溪村为原型的小说《山乡巨变》。他在书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近年来,清溪村通过打造“文学之乡”,以文化促乡村振兴,让巨变从书中走进现实。 村道通畅,庭院整洁,掩映在绿树竹林中的书屋是清溪村的一道别致风景。51岁的村包養網民卜雪斌向记者回忆说,2022年3月,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主动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立波书屋,推广《山乡巨变》等周立波著作、包養卖擂茶从此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文学成为我们村的名片,我不仅找到致富的好路子,更富了脑袋。”这两年来的变化让卜雪斌感受特别深:“我以前在矿山打工,手用来搬石头,现在搬书。为了经营好书屋,我会讲普通话了,表达也更流畅,文化水平也跟着提高了。” 图为湖南省包養網比較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命名的书屋。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摄 读书拓展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书香在乡村弥漫,文化振兴带来发展新气象。如今,清溪村已建起21个以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的书屋,其中作家书屋均根据其出生地、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进行设计装修,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空间。 记者走进迟子建书屋,迎面而来是东北“冰天雪地”的仿真场景:雪地、雪松、雪屋,以及屋檐下长长的冰凌。书屋主理人孙桂英在黑龙江出生长大,嫁到清溪村21年了。一到书屋,她就找到了“成长的记忆”。“迟子建在书中所写,就是我在东北的原生活,感觉特别亲切,静下来读一读,就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她说。 书屋提供书籍、文创产品等,村里还定期举办文学讲座、读书会、朗诵会、花鼓戏剧节等文化活动,清溪村的书香文化远播周边。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日渐美化,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文学研学实践等农文旅业态多元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清溪村,在乡野间找寻文化之美,感受“诗与远方”。 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说,清溪村探索“公司+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为村民提供讲解员、司机、保洁员等就业岗位,景区内的农家餐饮、擂茶馆、农家摊点、民宿等,带动就业500余人。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同比增加40.3%,带动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 图为记者在清溪村拍摄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内景。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摄 清溪村蓬勃发展,近年来已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32岁的邓旭东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他回乡期间,深刻地感受到家乡的农文旅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当即作出决定,辞掉深圳的高薪工作包養平台推薦返乡。近年来,邓旭东通过流转部分山林,建立了家庭生态农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希望尽快将清溪村农业做出品牌,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家乡之美更好地推介出去。”他说。 春到清溪送来好消息。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试开馆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目前已收到全国各地作家捐赠的签名版图书5.8万余册。蔡真说:“做大做强文学名片,发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未来的清溪村,将书写出更多新时代山乡巨变。”

  • 让土特产“飞”出黄土高去九宮格見證原_中国网

    元旦刚过,一辆冷链物流车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城驶出,重达3.87吨的1254箱苹果再次开启了跨国之旅,发往阿联酋。“我们参加了中国(陕西)品牌商品迪拜展,在展会上与阿联酋签订了5000吨的苹果订单,目前两次出口共22吨,后面会持续出口。”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说。 2023年12月27日,满载32吨延安苹果的冷链物流车队一路向西驶往哈萨克斯坦,这是延安苹九宮格果首次出口至中亚国家。12月20日,210吨延安苹果乘坐中欧班列长安号“延西欧”首发专列鸣笛启程,出口至越南和俄罗斯等地。 2023年以来,延安市以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不断推进苹果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创新发展,鲜果平均销售价格较2022年高出0.6元交流—1.0元,创近年最好,让果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延安苹果很“听劝” “如何扩大我们延安苹果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小樹屋让更多年轻朋友喜欢延安苹果,在线听劝求点子!”去年,延安市果业中心联手小红书平台,邀请网友出谋划策。短短两个月时间,“听劝的延安苹果”话题获得170多万名网友围观。 窗外大雪纷飞,回忆起被网民发来的诸多漫画、宣传语“淹没”的时刻,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仍热血沸腾。他组织人“连夜开工、紧急印刷”,将网友新奇有趣的宣传语印在了苹果包装箱上,还专门给网友们写了感谢信,“感谢每一个热心有创意的‘小红薯’”。 数据显示,延安市共举办网络直播带货5500余场,召开“百名主播产地行”大型活动4次。2023年前三季度,延安市水果网络零售额26.6亿元家教場地,居陕西省第二。 从做大到做强,延安苹果在品牌传播和销售转化中玩起了“种草”新花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表示,延安注重塑造数字化品牌营销体系,视野开阔。特别是引入更多年轻用户参与到市场运营中来,在共同建立品牌认知的过程中,延安苹果将“土特产”翻出了教學“新”花样。 2023年,延安苹果以82.99亿元品牌价值位列全国苹果类第二位,品牌传播力居全国榜首。 让全世界认识延安苹果 全国每10个苹果就有1个产自延安;在延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工作,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产业占该市生产总值的6%,产值占该市农业总产值的60%,收入占该市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的60%……小苹果成为致富的金苹果。如今,延安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该市13个县(市、区)全部成为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县。 土层深厚、降雨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延安是经联合国认定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延安苹果、爱上延安苹果,成为路树国一直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走出去、请进来。来自黄土高原的延安苹果扬帆出海,走进2023国际水果展、亚洲水果国际果蔬博览会,前往广州、香港、澳门、見證上海举办推介会……忙碌的2023年,延安与泰国、马来小班教學西亚、菲律宾、荷兰、迪拜等国家和地区的26家企业达成出口意向,新增注册出境果园11家,包装厂5家,共达成苹果采购意向和协议130余份约47.6亿元。 从做大到做精,延安苹果在海外高端市场上有了新突破。目前,延安有苹果出口企业25家,将苹果卖到了中亚、中东、欧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全年,延安出口苹果1277.39万元,较2022年的780万元增长约64%。 “想要进军海外市场,既要品质好,还要卖得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征兵说,延安苹果凭借先进的品种和栽培技术走向世界,意味着中国的苹果正在向优质优价的方向迈进。下一步,需要持续讲好延安苹果故事,从区域品牌向企业品牌延伸,不断提升品质、擦亮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2023年延安苹果栽植面积331.6万亩,年产量464万吨,鲜果产值预计突破260亿元,为历年最高。路树国说:“新的一年值得期待,希望全世界都认识延安苹果!”

  • 安徽灵去九宮格會議璧县:秸秆里“长”出产业 菌菇中“种”出幸福_中国网

    高大气派的“蘑菇工厂”、环保高效的基料发酵隧道……走进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如同置身“蘑菇王国”。春节期间,不少回乡过年的老乡决定不走了,留在家门口这个超级现代的工厂里打工。 秸秆原本是农业废弃物,却被转化为优质农业资源,既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问题,又打造出亿元产值的食用菌特色小镇。这究竟是怎么转变的呢?杨疃镇是传统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大镇,每年产生12万吨秸秆和5万多吨畜禽粪便,给人居环境改善带来巨大困扰。2018年起,该镇转变秸秆禁烧和环境整治思路,把食用菌作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培育,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创造性地走出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短短数年间,形成了年产值近1.8亿元的规模产业,成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设计产能全国第三的双孢菇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招商引资打造“蘑菇工厂” “这个富民产业是倒逼出来的。”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讲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2016年前后,该镇秸秆禁烧形势严峻,经多次调研论证,该镇党委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以消化巨量的农作物秸秆。然而,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不仅费力费时,还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为此,镇干部瞄准拥有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双孢菇种植龙头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打造了封闭式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蘑菇工厂”,并规划建设了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 在恒温恒湿的智能温控菌菇车间内,工人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乘坐自动升降机工作。一篮篮刚采下的双孢菇,被打上可追溯二维码。这个“蘑菇工厂”实现全年全天候错峰生产,日产双孢菇约60吨,日均产能居全国第三位。“我们采用荷兰种植技术,实时精确控制菇房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减少了双孢菇种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该企业负责人石亚煜说。 紧挨着“蘑菇工厂”的是“基料工厂”,它采用目前先进的三次隧道式发酵技术,实现优质基料绿色生产,年产专业化基料8万吨,产能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目前,“基料工厂”每年可消化5万吨秸秆、4万吨畜禽粪便,生产出的基料以优惠价格卖给周边种植户,每吨低于市场价80元。种植户还可以使用“以草换料”(用秸秆换基料)的实物交换形式,一吨秸秆可以换0.36吨基料。不仅如此,工厂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现在全镇种植户再也不用自制基料了。 集散基地创出“国字号”品牌 “在咱镇,就没私密空間有不好卖的菌菇。今天采的菇,明天就能上沪苏浙消费者的餐桌。”作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杨疃镇的种植户话语中充满底气。2019年,该镇采用“政企共建”模式,建设了占地近百亩的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这里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每天外销菌菇数十吨。 随着该基地声名远播,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知名的食用菌批发商纷纷来杨疃镇采购。为抢到第一手货源,30多位大客户常年住在镇里。“这里菌菇产量大、品质好,优质鲜菇在浙江、上海可以卖到每公斤20多元時租。”来時租場地自温州的批发商严华朋说,他手上订单很多,每天发货不断。 为确保货源,严华朋等长三角客商在镇政府的协调下,与全镇17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收购合同,对于俗称“通货”的普通菌菇,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并且货到付款。对于优质鲜菇,客商则竞价收购、价高者得。 为进一步扩大食用菌产业知名度,灵璧县以杨疃镇为示范基地,积极对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培育壮大营销人才队伍。针对遴选的主推品种,开展产品认证,推行食時租場地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积极开展创意设计与品牌策划,加快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去年,“灵璧双孢菇”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全县“国字号”品牌创建零的突破。 传统小镇有了“国际范儿” 一个曾固守传统农业的普通皖北乡镇,却时常有外国专家来“串门”。近年来,全球著名的菌种公司——美国施尔丰公司技术总监维得马应邀来镇里3次,每次都要待上一天,并走进菇棚“传经送宝”。结合当地实际,该公司制作了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蘑菇病虫害防治手册》交给了镇里,手册图文并茂,列出了数十种食用菌病虫害的名称、特征以及防治方法,成为该镇指导全镇食用菌种植户防治病虫害的“宝典”。 杨疃镇坚持开放发展,秉持“卖全国、销全球”的销售理念,将食用菌远销加拿大、巴西、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由此也倒逼该镇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龙教學場地头企业引荐,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镇里指导,助力食用菌产业上台阶。 “食用菌产业要想不断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必须发挥好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乡土人才。”孙建说。 该镇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小樹屋安徽农科院等高校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享會議室”基地,订单式开展人才培训和孵化,培养本土“菌专家”。同时,在食用菌种植户中摸排有技术特长的青年,纳入镇食用菌“土专家”人才库,选派到江苏等地考察学习,提升技术水平。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设立“食用菌产业学院”,也为“土专家”提供了进修学习的机会。 食用菌产业带动就业致富 白白胖胖的双孢菇长在菇床上,如同铺上一层白雪,采菇工人手法娴熟,飞快地采摘。杨疃镇食用菌产业示范区管理员张东升告诉记者,工人手快的每月能挣上万元,手慢的每月也能挣七八千元,并且每年还有几次农忙假。 该示范区设有上料工、采菇工等十多个工种,吸纳了当地留守人员和弱劳力160多人,带动群众小樹屋就近就业。园区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扶持,带领2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由此带动周边一批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约5.2万元。 在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常年有600多名农民务工,日工资在110元至120元。基地还吸纳了20多名残疾人就业,他们坐在椅子上削蘑菇,一天可挣80元左右。 近年来,杨疃镇强化党建引领,将村干部培养为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将食用菌经营主体负责人吸纳到村“两委”,引导农户向着干部看、跟着干部学,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目前,该镇16个村实现了食用菌种植全覆盖,现有食用菌种植面积50万平方米,带动全镇数千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杨疃镇是人口大镇,自从兴起食用菌产业,农民一年到头有活干,大家的心思都用在劳动致富上,镇里很难见到闲人。农民口袋鼓了、脑袋富了,社会也和谐了,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