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blown: a blog about philosophy.

  • “探索试验蹚出来一条路子”——记习近平总书记赴海南考察调研_中国发展门户网查包養行情-国家发展门户

    新华社海口4月14日电题:“探索试验蹚出来一条路子”——记习近平总书记赴海南考察调研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赵鹏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走过了34年;自宣布启动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至今已有4年光景。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到海南来,不断听到‘4·13’这个词。巧合的是,四年前的今天也在海南,赋予了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吹响了改革开放新号角的这一天,正是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召开之日。 2022年,当再一次来到海南,蓝图一个个落地,时光里的发展变化令人感叹。习近平总书记观感深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明显,整体推进蹄疾步稳、有力有序。” 行走海南,从三亚北纬18度的阳光,到五指山海拔1867米的绿色海洋,再到洋浦经济开发区114.78平方公里涌动的蓝色经济。4年时间,最美的图画,徐徐铺展。 “上世纪80年代在厦门工作期间,开展了厦门市1985-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厦门建设成具有自由贸易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的设想。我较早研究自贸港问题并推动某些政策在厦门实施。” 彼时,中国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今天,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时与势,将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任务交到了海南手中。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期待:“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 北纬18度:光和热的故事 “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 10日下午,考察第一站,三亚。 宁远河东侧,地处北纬18度的冲积平原聚满光和热。 “过去这块地打算用于旅游开发,您在2018年讲话要求集聚创新要素,那之后花了很多心思转型发展。”海南省负责同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2019年启动建设,布局南繁科技和深海科技两大板块。在这里,总书记细致端详规划布局:“一个立足温度,一个立足深度。方向选得好。” 一栋栋不起眼的小楼,揭榜挂帅,酝酿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其中一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60后的院士和90后、00后的高校学子在同一个屋檐下钻研,新时代的育种人来自大江南北。 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全国育种基地,如候鸟迁徙的老南繁人都吃过当年的苦,“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躬身背麻袋,返乡路迢迢”。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刚到梁家河,年轻的习近平就被派往制种站学习良种繁育,“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再后来到正定工作,“每年正定都到这里繁育种子,现在种子谱系更全面。” 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共享平台也日臻完善。现场介绍情况的杨维才院士生动形容,种业从1.0发展到了3.0阶段。 “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这件事有养育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 谁来养活中国,曾是昨天的难题,也是今天和明天须臾不可松懈的重大课题。总书记谈到这件事:“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 同一片田野上,播撒着一代代的希望。4年前深入南繁,习近平总书记在田垄上听袁隆平老先生讲稻谷。往事历历在目。“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甜瓜大王吴明珠……个个怀揣热情,在这里留下足迹。 参观结束即将上车离开,总书记对杨院士说:“担子很重,成功啊!” 不远处的一栋楼,是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见到了一群深海人。 空、天、地、海,驰骋才干。埋头科研的他们,向总书记汇报了推动民族复兴的深海力量。 “深海一号”作业平台,茫茫大海上的“舟楫”。视频连线时,高悬的“碧海丹心 能源报国”横幅,昭示着深海人的热血。 “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在福州,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到福建省后提出了“海洋强省”战略。再后来到中央工作以后,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现代化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不仅是一个陆地强国,也是一个海洋强国,一个陆海兼修的现代化强国。” “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制造水平体现在海洋装备上。中国一定要把制造业抓在自己手里。14亿多人口的大国,靠别人是不行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百年变局之下,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举足轻重。“靠自己”的战略定力,是在“改革开放试验田”考察首日,传递的一份鲜明讯息。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海拔1867米:人和自然的故事 “过去身在宝山空手而归,现在身在宝山硕果累累”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山林蓊郁,沁人心脾的绿扑面而来。11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蜿蜒山道,深入五指山片区。 仰望一棵棵参天古树,阳光在密密匝匝的树叶间跃动,斑驳树干见证时间的川流不息。 “同行一公里,总书记的脚步放得很慢。”负责介绍的公园讲解员对一幕幕包養记忆深刻,“他不时驻足观察周边的树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空中花园”争奇斗艳,鸟巢穴、蝴蝶树、根抱石、雨林绞杀……有自然之器具,有粲然之文秀。习近平总书记不由感叹:“植物的科普馆啊!” “海南热带雨林不是光属于海南,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是属于地球的,是国宝。” 党的十八大后,饱含着大历史观的生态保护工作成为大国之重。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启动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5家国家公园。 “当年大炼钢铁,把树砍光了。之后为了经济增长,一些地方又不惜代价。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是在为历史、为民族做这件事。要跳出海南看这项工作。” 水满乡毛纳村,大山深处的黎族村寨。村里有一条国家公园分界线。园内,是村寨的林田;园外,有村民的房。 村民们自称“公园人”。 过去是穷日子。建省时,海南17%的人口未解决温饱,中部山区甚至还在“刀耕火种”。多少年来,走不出去的大山阻断了致富路。饿肚子的深刻记忆,让如今过上了好日子的村民,依然要在村道边留下“合亩仓库”,囤积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走近了端详:“过去吃不饱吧?” “山地多,耕地少。现在发包養網價格展林下经济,林果、林茶、林禽、林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负责同志答。 总书记深刻指出:“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村凉亭,乡亲们正议农事。 “总书记好!欢迎到我们村做客。” “来吧,咱们一块儿坐坐,都介绍介绍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目光里满是温暖。 “我叫王启望,是返乡创业大学生。”一个晒得黝黑的小伙子抢了先。他回乡当农民的经历,这些年感染了四邻八乡不少年轻人。 “我叫王进友,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最喜欢进山听鸟唱歌了,绿水青山也是我的饭碗。” “有没有发现长臂猿呢?”总书记惦念着之前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听说的濒危动物长臂猿的事,“添丁了,36只了。” “护林收入怎么样?”“这钱谁出?”习近平总书记从村财政支出,一步步问到光伏产业发展。…

  • 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一线调研)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查包養心得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孩子们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童心港湾”参加日常关爱活动。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保全村童伴妈妈刘莲娟为孩子们普及地震自救知识。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共青团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委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长塘镇“童心港湾”开展关爱活动。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核心阅读 整合利用公共空间、选强配齐工作队伍、统筹社会各界资源……江西持续推动“童心港湾”建设,为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江西是外出务工大省。据统计,截至目前,江西仅农村便有留守儿童26万余人。 如何呵护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守护好他们的精神家园,从2019年开始,江西在全省先后建设了1857个“童心港湾”。日前,记者深入走访,在多个“童心港湾”与童伴妈妈交流,家访留守儿童。他们的故事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一个个小小的“童心港湾”,一名名童伴妈妈,打开了众多留守儿童的心门。 一名“妈妈”,一个港湾 沿着小路,走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保全村外的村小,刚进校门,就听到了二楼的欢声笑语,门牌上“童心港湾”几个彩字分外显眼。 推门而入,留守儿童周兴成和伙伴们正在童伴妈妈刘莲娟的带领下,猜灯谜、做游戏。两间不大的教室里,一间是阅读室,摆放着各式图书;一间是活动室,孩子们做手工、画画、玩游戏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小小空间,格外温馨。 最近的这个寒假,是12岁的周兴成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个假期。父母从深圳回来过年,一直到元宵节才离开。周兴成的爸爸周富武和爱人这些年一直在广州等地做室内装潢,这3年一直没有回过家,留下周兴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他们印象里,周兴成内向、腼腆、胆子小,不像个男娃娃。 但是今年,两口子发现娃娃变化不小,在家帮奶奶承担家务,身边朋友多了,“关键学习还没落下!” 从孩子奶奶口中得知“童心港湾”的周富武,专程跟着周兴成拜访了刘莲娟。看着儿子亲切地叫着“刘妈妈”,和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周富武感慨不已:“刘老师弥补了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啊。” 刘莲娟与周富武交流了关于孩子成长的一些想法。按照刘莲娟的建议,周富武一次晚饭后,带着儿子沿着村路边走边交心,从个人爱好到学习,无所不谈。周兴成兴致勃勃地跟父亲约定,暑假要到深圳,看看父亲工作的场景。 小小的“童心港湾”,因为一名童伴妈妈,让孩子们心灵有了依靠,让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这也正是江西团省委工作人员在推动“童心港湾”建设中最大的感触。 2019年,江西开始积极探索团组织常态化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团属公益阵地——“童心港湾”。保全村“童心港湾”,正是当时3个试点之一。 “推行初期,我们确定了利用好农村现有资源打造硬件、全力以赴抓好提升软件的基本原则。”江西团省委青年发展部部长葛李保介绍。 在这个基本原则下,闲置村小、农村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区域通过整合利用,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娱乐空间。为了选强配齐童伴妈妈队伍,江西团省委明确了所有人选需经村委推荐、乡镇团委初审、团县委审定,统一培训上岗,镇村干部不得兼任等具体要求。 “同时,为了让童伴妈妈能稳定工作,我们每年为每个点提供不少于2万元的资金补助,主要用于童伴妈妈的工资发放、工作补贴。”葛李保说。 有着十几年幼儿教育经验的刘莲娟,就这样被村里推荐为童伴妈妈。同时,她还是螺溪镇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住在镇里。每到周末,她便骑上电动自行车,往返于村镇之间,每周在“童心港湾”开展10多个小时的亲情连线、阅读陪伴、文体项目、家访校访等活动。 如今,在江西已经建设起1857个“童心港湾”。上千名童伴妈妈像刘莲娟一样,为孩子们送去关爱。她们直接联系服务的留守儿童达到6万余名。 一项制度,一路探索 刘莲娟对孩子们的影响,不仅仅只是陪伴。通过辅导作业,培养学习习惯,不少家长的反馈让她欣喜:孩子的学习都有了提升。 跟着刘莲娟,敲开留守儿童周子棵家的大门,一只黄狗跑出来朝她直摇尾巴。子棵的家长见了刘莲娟,忙不迭地让座,端上热腾腾的茶水。 “过去可没这么好的待遇!”刘莲娟笑道。 “童心港湾”成立之初,村里人并不了解具体背景,对于刘莲娟爱搭不理。甚至一些不认识刘莲娟的人,以为她是骗子。忙活了个把月,走进“童心港湾”的留守儿童还不到5人,刘莲娟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帮助童伴妈妈们树立信心,在团中央共青团“童心港湾”全国项目办的指导下,江西团省委会同省检察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制线上课程,组织122场线下培训。刘莲娟就被送到四川省团校,参加了童伴妈妈培训。 回到保全村后,刘莲娟现学现用,请村里派出一名村干部,跟着她一起入户。有了村干部的保证,家长们终于放心。周子棵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奶奶的陪伴下,走进了“童心港湾”。 “第一次家访,一进子棵家,他就躺在床上玩手机。奶奶无奈地说:‘刘老师,你帮我好好说说呢,管也管不住,说了也不听。’” “跟子棵交流过几次后,我让他把手机放下,学习45分钟,再奖励自己玩一会,并让他在‘童心港湾’写作业,我来监督辅导。多次尝试后,子棵已经可以自己掌握时间节奏了。奶奶直夸他懂事多了,学习上也进步好多。” 打开刘莲娟的童伴妈妈手册,清晰地记录了周子棵成长的过程——从刚进“童心港湾”时,躲在奶奶身后害羞的小男孩,到如今已是阳光少年。正说着,周子棵跑了出来,跟每个人打了招呼,“我现在上初二,但是每周都还想去‘童心港湾’哩!” “那里也是你的家啊,随时欢迎你。”刘莲娟笑道。 如今,刘莲娟每个季度都要走进培训课堂,或者在云课堂上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如何跟家长们深入沟通,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与童伴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成长的,还有“童心港湾”这项制度。2020年4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包養的基础上,江西团省委与省文明办、省乡村振兴局、省民政厅成立了“童心港湾”项目办,团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孙蔚被抽调作为项目办管理服务组负责人,“在这之前,我们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调研。” 调研的结果,让大家感受到推动“童心港湾”的紧迫性。“留守儿童大部分都不缺乏物质基础,更多的是由于缺少沟通与缺乏陪伴和关爱,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家里老人管不了,因此学习习惯难以养成,成绩普遍处于中下游。”孙蔚说。 找到问题,就要针对性思考解决办法。在设计“童心港湾”制度时,江西团省委强调了童伴妈妈要在50周岁以下、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要求,并针对性地寻找具有儿童教育背景的人选参与。同时,在培训课中,对于学生学习辅导、安全教育、家庭沟通等内容,设置专门课程。 数据显示,江西童伴妈妈平均年龄35.21岁,其中具有儿童教育背景的人员占73.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69.8%,参加了县项目办组织的线下培训的占94.1%,参加《童心港湾云课堂》示范课程学习培训的占95%,基本实现了培训全覆盖。 “不断吸取各个点上的操作经验来完善制度。”孙蔚介绍,“童心港湾”试点时,刘莲娟给团县委反映了一个问题:有小朋友在打篮球时崴了脚,做了CT。问题反馈后,团省委及时与相关保险公司沟通,最终统一为“童心港湾”购买了社会活动公众责任险,相当于给“童心港湾”区域内所有留守儿童购买了一份安全保险。同时,团省委要求“童心港湾”做到安全到位,确保留守儿童在“童心港湾”区域内和活动期间的安全。 经过近3年的实践探索,如今,江西逐渐形成了以“一个童心小屋、一位童伴妈妈、一套工作机制、一系列关爱服务、一批帮扶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模式,“童心港湾”建设初具成效。 一个平台,八方来助 不久前,宜春市万载县皂下村“童心港湾”项目正式揭牌。这个由省生态环境厅与皂下村联合打造的“童心港湾”,依托皂下村小学为活动主阵地,建筑面积1375平方米,设施齐备,涵盖学习、阅览、运动、亲情沟通、心理辅导等多项功能。 目前,江西75家省直厅局都已依托各自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建设起“童心港湾”,有效充实基层项目建设力量。 包養行情 从省直部门到国企、高校,从上市公司到乡贤,没有直接动用财政资金,“童心港湾”却将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每年筹集4000多万元资金。在江西团省委书记邱凌看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始终关心关爱,而群团组织的优势,就是将这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 汇成江河的,不仅仅是资金和硬件。各种公益伙伴的倾情加盟,让“童心港湾”不只是童伴妈妈的“独角戏”。 从2022年6月成为童伴妈妈以来,卢婕和共青团赣州市南康区委负责人一起,一直致力于将卢屋村包養“童心港湾”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吸引社会和公益力量的参与。如今,心理专家团体、体育老师团队、科学兴趣小组等公益伙伴都已经入驻。…

  • 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查包養網(一线调研)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孩子们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童心港湾”参加日常关爱活动。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保全村童伴妈妈刘莲娟为孩子们普及地震自救知识。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共青团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委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长塘镇“童心港湾”开展关爱活动。 本报记者 朱 磊摄 核心阅读 整合利用公共空间、选强配齐工作队伍、统筹社会各界资源……江西持续推动“童心港湾”建设,为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江西是外出务工大省。据统计,截至目前,江西仅农村便有留守儿童26万余人。 如何呵护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守护好他们的精神家园,从2019年开始,江西在全省先后建设了1857个“童心港湾”。日前,记者深入走访,在多个“童心港湾”与童伴妈妈交流,家访留守儿童。他们的故事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一个个小小的“童心港湾”,一名名童伴妈妈,打开了众多留守儿童的心门。 一名“妈妈”,一个港湾 沿着小路,走进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保全村外的村小,刚进校门,就听到了二楼的欢声笑语,门牌上“童心港湾”几个彩字分外显眼。 推门而入,留守儿童周兴成和伙伴们正在童伴妈妈刘莲娟的带领下,猜灯谜、做游戏。两间不大的教室里,一间是阅读室,摆放着各式图书;一间是活动室,孩子们做手工、画画、玩游戏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小小空间,格外温馨。 最近的这个寒假,是12岁的周兴成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个假期。父母从深圳回来过年,一直到元宵节才离开。周兴成的爸爸周富武和爱人这些年一直在广州等地做室内装潢,这3年一直没有回过家,留下周兴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他们印象里,周兴成内向、腼腆、胆子小,不像个男娃娃。 但是今年,两口子发现娃娃变化不小,在家帮奶奶承担家务,身边朋友多了,“关键学习还没落下!” 从孩子奶奶口中得知“童心港湾”的周富武,专程跟着周兴成拜访了刘莲娟。看着儿子亲切地叫着“刘妈妈”,和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周富武感慨不已:“刘老师弥补了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啊。” 刘莲娟与周富武交流了关于孩子成长的一些想法。按照刘莲娟的建议,周富武一次晚饭后,带着儿子沿着村路边走边交心,从个人爱好到学习,无所不谈。周兴成兴致勃勃地跟父亲约定,暑假要到深圳,看看父亲工作的场景。 小小的“童心港湾”,因为一名童伴妈妈,让孩子们心灵有了依靠,让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这也正是江西团省委工作人员在推动“童心港湾”建设中最大的感触。 2019年,江西开始积极探索团组织常态化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团属公益阵地——“童心港湾”。保全村“童心港湾”,正是当时3个试点之一。 “推行初期,我们确定了利用好农村现有资源打造硬件、全力以赴抓好提升软件的基本原则。”江西团省委青年发展部部长葛李保介绍。 在这个基本原则下,闲置村小、农村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区域通过整合利用,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娱乐空间。为了选强配齐童伴妈包養妈队伍,江西团省委明确了所有人选需经村委推荐、乡镇团委初审、团县委审定,统一培训上岗,镇村干部不得兼任等具体要求。 “同时,为了让童伴妈妈能稳定工作,我们每年为每个点提供不少于2万元的资金补助,主要用于童伴妈妈的工资发放、工作补贴。”葛李保说。 有着十几年幼儿教育经验的刘莲娟,就这样被村里推荐为童伴妈妈。同时,她还是螺溪镇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住在镇里。每到周末,她便骑上电动自行车,往返于村镇之间,每周在“童心港湾”开展10多个小时的亲情连线、阅读陪伴、文体项目、家访校访等活动。 如今,在江西已经建设起1857个“童心港湾”。上千名童伴妈妈像刘莲娟一样,为孩子们送去关爱。她们直接联系服务的留守儿童达到6万余名。 一项制度,一路探索 刘莲娟对孩子们的影响,不仅仅只是陪伴。通过辅导作业,培养学习习惯,不少家长的反馈让她欣喜:孩子的学习都有了提升。 跟着刘莲娟,敲开留守儿童周子棵家的大门,一只黄狗跑出来朝她直摇尾巴。子棵的家长见了刘莲娟,忙不迭地让座,端上热腾腾的茶水。 “过去可没这么好的待遇!”刘莲娟笑道。 “童心港湾”成立之初,村里人并不了解具体背景,对于刘莲娟爱搭不理。甚至一些不认识刘莲娟的人,以为她是骗子。忙活了个把月,走进“童心港湾”的留守儿童还不到5人,刘莲娟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为了帮助童伴妈妈们树立信心,在团中央共青团“童心港湾”全国项目办的指导下,江西团省委会同省检察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制线上课程,组织122场线下培训。刘莲娟就被送到四川省团校,参加了童伴妈妈培训。 回到保全村后,刘莲娟现学现用,请村里派出一名村干部,跟着她一起入户。有了村干部的保证,家长们终于放心。周子棵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奶奶的陪伴下,走进了“童心港湾”。 “第一次家访,一进子棵家,他就躺在床上玩手机。奶奶无奈地说:‘刘老师,你帮我好好说说呢,管也管不住,说了也不听。’” “跟子棵交流过几次后,我让他把手机放下,学习45分钟,再奖励自己玩一会,并让他在‘童心港湾’写作业,我来监督辅导。多次尝试后,子棵已经可以自己掌握时间节奏了。奶奶直夸他懂事多了,学习上也进步好多。” 打开刘莲娟的童伴妈妈手册,清晰地记录了周子棵成长的过程——从刚进“童心港湾”时,躲在奶奶身后害羞的小男孩,到如今已是阳光少年。正说着,周子棵跑了出来,跟每个人打了招呼,“我现在上初二,但是每周都还想去‘童心港湾’哩!” “那里也是你的家啊,随时欢迎你。”刘莲娟笑道。 如今,刘莲娟每个季度都要走进培训课堂,或者在云课堂上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如何跟家长们深入沟通,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与童伴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成长的,还有“童心港湾”这项制度。2020年4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江西团省委与省文明办、省乡村振兴局、省民政厅成立了“童心港湾”项目办,团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孙蔚被抽调作为项目办管理服务组负责人,“在这之前,我们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调研。” 调研的结果,让大家感受到推动“童心港湾”的紧迫性。“留守儿童大部分都不缺乏物质基础,更多的是由于缺少沟通与缺乏陪伴和关爱,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家里老人管不了,因此学习习惯难以养成,成绩普遍处于中下游。”孙蔚说。 找到问题,就要针对性思考解决办法。在设计“童心港湾”制度时,江西团省委强调了童伴妈妈要在50周岁以下、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要求,并针对性地寻找具有儿童教育背景的人选参与。同时,在培训课中,对于学生学习辅导、安全教育、家庭沟通等内容,设置专门课程。 数据显示,江西童伴妈妈平均年龄35.21岁,其中具有儿童教育背景的人员占73.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69.8%,参加了县项目办组织的线下培训的占94.1%,参加《童心港湾云课堂》示范课程学习培训的占95%,基本实现了培训全覆盖。 “不断吸取各个点上的操作经验来完善制度。”孙蔚介绍,“童心港湾”试点时,刘莲娟给团县委反映了一个问题:有小朋友在打篮球时崴了脚,做了CT。问题反馈后,团省委及时与相关保险公司沟通,最终统一为“童心港湾”购买了社会活动公众责任险,相当于给“童心港湾”区域内所有留守儿童购买了一份安全保险。包養網同时,团省委要求“童心港湾”做到安全到位,确保留守儿童在“童心港湾”区域内和活动期间的安全。 经过近3年的实践探索,如今,江西逐渐形成了以“一个童心小屋、一位童伴妈妈、一套工作机制、一系列关爱服务、一批帮扶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模式,“童心港湾”建设初具成效。 一个平台,八方来助 不久前,宜春市万载县皂下村“童心港湾”项目正式揭牌。这个由省生态环境厅与皂下村联合打造的“童心港包養湾”,依托皂下村小学为活动主阵地,建筑面积1375平方米,设施齐备,涵盖学习、阅览、运动、亲情沟通、心理辅导等多项功能。 目前,江西75家省直厅局都已依托各自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建设起“童心港湾”,有效充实基层项目建设力量。 从省直部门到国企、高校,从上市公司到乡贤,没有直接动用财政资金,“童心港湾”却将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每年筹集4000多万元资金。在江西团省委书记邱凌看来:“社会各界包養行情对留守儿童群体始终关心关爱,而群团组织的优势,就是将这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 汇成江河的,不仅仅是资金和硬件。各种公益伙伴的倾情加盟,让“童心港湾”不只是童伴妈妈的“独角戏”。 从2022年6月成为童伴妈妈以来,卢婕和共青团赣州市南康区委负责人一起,一直致力于将卢屋村“童心港湾”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吸引社会和公益力量的参与。如今,心理专家团体、体育老师团队、科学兴趣小组等公益伙伴都已经入驻。 卢婕服务的“童心港湾”,设在历史悠久的龙源书院。和书院一样,卢屋村所在的唐江镇,是千年古镇,如今属于典型的城郊接合部。城市的发展,让古镇和小村,都承载着转型的阵痛,家长们出门挣钱,顾不上家和孩子。…

  • 甘肃积石山县多措并举帮扶受灾群众(让老百查包養姓过上更好的日子)_中国网

    核心阅读 为帮助灾区加快恢复重建,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多渠道促进就近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群众服务家乡;拓展新职业就业机会,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人实现稳定增收。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受损,一些群众受灾。地震发生后,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受灾群众救助,持续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部署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专门针对地震、洪涝、冰冻等受灾群众上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积石山县受灾地区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如何?人社部门如何满足当地群众就业需求?困难群众特别是脱贫户享受到哪些就业帮扶措施?日前记者走进积石山县进行了采访。 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 安置点增加公共服务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灾情最重的8个乡镇之一。包養2月18日,记者来到包養網大河家镇大河村临时安置点包養網,门口广场上洁白的活动板房整齐排列,通信车、邮政车、电力车、货车频繁进出。 “货车请跟我走,停到广场空位这边来。”20岁的大河村村民马继援身穿橙色马甲,有条不紊地指挥各类车辆有序停放。 “震后当晚,乡里就组织我们来到安置点,2小时后就住进帐篷,第二天一早,部队又来搭建活动板房,我们住得更暖和了。”马继援指着安置点对面的山头,前方1公里处就是他家,由于家里偏房震毁后需要重建,和许多老乡一样,他决定先留在村里。“以前我在外地务工,地震后就辞去了工作。”马继援说。 “留在灾区,能不能做点什么?”正当他思索时,村里的微信群推送了公益性岗位通知,“安置点设有道路引导员、物资搬运员、爱心理发员等17个岗位,我主动报名,当上了道路引导员。” 如今,除了负责引导安置点车辆运行,马继援还帮忙搬运煤、面、油等救灾物资,平时还会参与安全巡逻。马继援表示,现在自己过得很充实,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为家乡重建出一份力,“今后我还可以转岗,在村里继续做安全巡逻员。” “理发员来了,有人要理发吗?”不远处,爱心理发员马在乃白骑着电动自行车,打开大喇叭,走街串巷为居民提供理发服务。“咱们安置点135户,全靠我来理发。”她骄傲地说,“最近快开学了,娃娃们都来找我,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我还会帮他们洗头。” 马在乃白是大河村的脱贫户,此次家里受灾情况也比较严重。“好在我会一门手艺,政府给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我既能帮助邻里,又能赚一点收入,贴补生活开销。”她说。 “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人社厅第一时间支持积石山县开发了625个临时公益性岗位,灾后第三天全部到岗,服务全县233个临时安置点,受到群众好评。”积石山县人社局局长韩小林介绍,这些岗位主要从事道路车辆引导、救灾物资搬运、居民生活服务等灾区急需工作,聘期3个月,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岗位补贴,期满后可根据实际需求继续聘用或转岗聘用,直至10月底全县灾后重建结束。 “公益性岗位作为农村就业帮扶托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已持续推进多年,比如爱心理发员,在全省就开发了1.17万个岗位,显著改善了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理发难’的问题。”甘肃省人社厅劳务办副主任张立柱表示,公益性岗位优先向脱贫劳动力倾斜,补贴一般为每人每年6000元,最高1.2万元,有效支持他们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服务家乡。 发展乡村就业工厂 拓展新的就业机会 为帮助更多受灾群众尽快实现就近就业,甘肃省人社部门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包養網 花園渠道、扩大就业规模。 智能吊挂线快速运转,6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30多道制衣工序无缝衔接……在积石山县拓奇服装加工乡村就业工厂,29岁的工人马如给也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将内衬网布和防水布料缝制在一起,包養網排名不到1分钟,就制作出一套裤子半成品,这些服装最终将通过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的公司总部销往海外。 忙碌间隙,马如给也和记者聊起了就业经历。“我来自大河家镇克新民村,之前我没有工作,也没什么收入,正发愁今后该怎么办时,看到人社局来安置点招工,就主动报了名。”经过培训,马如给也成为一名缝纫工,每天保底工资85元,工厂还管午饭。“这里是多劳多得,我一开始每天只能做60件,现在能做200多件,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元,帮家里增加了不少收入。”她说。 “这份工作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同样来自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灾区的居民张正红感慨,自己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过去全家仅靠丈夫打工,经济压力不小,“地震后,这家工厂面向受灾乡镇招收了30多名工人,我也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既能进城照看孩子,又能多赚点钱。一合计,家里一年能存下四五万元。” 除了服装制造业,当地还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拓展了一批新职业岗位。 给无人驾驶系统标注车辆、地标线等信息;将短视频转化为文字脚本,对网络图片进行筛选编组,为导航地图提供大模型素材……在积石山县爱豆云数字科技乡村就业工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姬玉梅频繁切换电脑画面,完成数字标注等工作。 为加快恢复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积石山县人社局发起专项招聘行动,仅这一家乡村就业工厂就新招聘40多人。姬玉梅经过培训,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一家人在一起更安心了。” “我在这里当云客服,负责对接处理电商平台客户信息,过年期间加班还享受额外奖励。”甘肃武威职业学院毕业生王娟说,这份工作让她增长了技能,每年还能去杭州、成都等地交流学习,“收入高了,眼界宽了,生活好了,人也更自信了。” 甘肃省人社厅副厅长何永强介绍,人社厅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在灾后协调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对积石山县17家地震受损就业工厂和帮扶车间开展维修重建,目前已有8家就业工厂复工复产,为受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从全省看,甘肃至今已创办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600多个,并给予这类企业一次性奖补、贴息贷款、租金减免等10多项政策支持,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0万人。 推广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群众技能增收 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甘肃人社部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灾区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增收。 2月18日,记者来到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一场钢筋工技能培训课正在开展,村民们戴上安全帽,戴好劳保手套,在授课老师讲解下实操练习。 “大家积极性很高,我们发起培训报名,一天之内,50个名额就招满了。”甘肃建投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事业部部长孟海鹏说,现场设有理论教学区、实操绑扎区、机器操作区,培训为期10天,完成后将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合格者将获得钢筋工初级工证书。 据了解,甘肃建投在积石山承建了不少灾后重建工程,用工量较大,企业将扩大招工规模,重点招录灾区员工,在技能培训队伍中,约70%可转化为就业人员。 “我家在震区,这次参加培训,学习了工程识图、尺寸计算和安全生产等知识,每天理论加实训有7小时,非常有用。”陈家村村民马娟学得十分认真。 “学一门技术,能靠自己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好,还有机会就近就业,技术工比普工能多挣不少呢。”马娟说,当上钢筋工,每天至少挣300元,如果继续考取中级工证书、高级工证书,就能吃上月薪过万元的技术饭。 为填补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技能人才缺口,甘肃省人社厅选派3家省级培训学校到积石山县开展技能培训,在10个乡镇开设挖掘机、电焊工、钢筋工、砌筑工等实用技能培训班147期,已惠及7100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春风行动继续强化就业服务,坚持‘两条腿’走路,既通过直播带岗、专项招聘等方式帮助有意愿的群众外出务工,又通过推广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支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助力灾区加快恢复重建,让更多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何永强说。

  • 李素环查包養行情代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_中国网

    【连线代表委员】 包養網 花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让我们更加振奋。”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南王庄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包養網李素环代表表示,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有很高的期盼,政府工作报告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目前村民们对农村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人居环境改善既是提升乡村面貌的具体表现,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李素环代表带包養網领合作社成员在西瓜品种创新包養網和品质提升上不断下功夫,每年都会研发新品种,并从中选出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如今的南王庄村,年轻人主动回乡当起了瓜农,人均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目前,清苑区已形成以南王庄包養行情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7个乡镇、76个村庄的西瓜特色产业种植区,全区西瓜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达60万吨,年产值达16亿元。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农业技术,2023年,李素环代表开始在短视频平台直播授课。“我直播是为了传播技术,让农业有前景、农民有奔头,很有意义。”李素环代表说。 李素环代表建议,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支持,与群众意愿和需求“零距离”对接,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美丽家乡。 (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 安徽灵璧县:秸秆里“长”出产业 菌菇中“种”出幸去九宮格講座福_中国网

    高大气派的“蘑菇工厂”、环保高效的基料发酵隧道……走进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如同置身“蘑菇王国”。春节期间,不少回乡过年的老乡决定不走了,留在家门口这个超级现代的工厂里打工。 秸秆原本是农业废弃物,却被转化为优质农业资源,既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问题,又打造出亿元产值的食用菌特色小镇。这究竟是怎么转变的呢?杨疃镇是传统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大镇,每年产生12万吨秸秆和5万多吨畜禽粪便,给人居环境改善带来巨大困扰。2018年起,该镇转变秸秆禁烧和环境整治思路,把食用菌作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培育,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创造性地走出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短短数年间,形成了年产值近1.8亿元的规模产业,成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设计产能全国第三的双孢菇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招商引资打造“蘑菇工厂” “这个富民产业是倒逼出来的。”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讲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2016年前后,该镇秸秆禁烧形势严峻,经多次调研论证,该镇党委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以消化巨量的农作物秸秆。然而,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不仅费力费时,还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为此,镇干部瞄准拥有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双孢菇种植龙头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打造了封闭式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蘑菇工厂”,并规划建设了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 在恒温恒湿的智能温控菌菇车间内,工人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乘坐自动升降机工作。一篮篮刚采下的双孢菇,被打上可追溯二维码。这个“蘑菇工厂”实现全年全天候错峰生产,日产双孢菇约60吨,日均产能居全国第三位。“我们采用荷兰种植技术,实时精确控制菇房内小樹屋的温度、湿度、风速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减少了双孢菇种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時租”该企业负责人石亚煜说。 紧挨着“蘑菇工厂”的是“基料工厂”,它采用目前先进的三次隧道式发酵技术,实现优质基料绿色生产,年产专业化基料8万吨,产能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目前,“基料工厂”每年可消化5万吨秸秆、4万吨畜禽粪便,生产出的基料以优惠价格卖给周边种植户,每吨低于市场价80元。种植户还可以使用“以草换料”(用秸秆换基料)的实物交换形式,一吨秸秆可以换0.36吨基料。不仅如此,工厂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现在全镇种植户再也不用自制基料了。 集散基地创出“国字号”品牌 “在咱镇,就没有不好卖的菌菇。今天采的菇,明天就能上沪苏浙消费者的餐桌。”作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杨疃镇的种植户话语中充满底气。2019年,该镇采用“政企共建”模式,建设了占地近百亩的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这里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每天外销菌菇数十吨。 随着该基地声名远播,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知名的食用菌批发商纷纷来杨疃镇采购。为抢到第一手货源,30多位大客户常年住在镇里。“这里菌菇产量大、品质好,优质鲜菇在浙江、上海可以卖到每公斤20多元。”来自温州的批发商严华朋说,他手上订单很多,每天发货不断。 为确保货源,严华朋等长三角客商在镇政府的协调下,与全镇17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收购合同,对于俗称“通货”的普通菌菇,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并且货到付款。对于优质鲜菇,客商则竞价收购、价高者得。 为进一步扩大食用菌产业知名度,灵璧县以杨疃镇为示范基地,积极对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時租場地供应联盟,培育壮大营销人才队伍。针对遴选的主推品种,开展产品认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時租空間度。积极开展创意设计与品牌策划,加快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去年,“灵璧双孢菇”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全县“国字号”品牌创建零的突破。 传统小镇有了“国际范儿” 一个曾固守传统农业的普通皖北乡镇,却时常有外国专家来“串门”。近年来,全球著名的菌种公司——美国施尔丰公司技术总监维得马应邀個人空間来镇里3次,每次都要待上一天,并走进菇棚“传经送宝”。结合当地实际,该公司制作了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蘑菇病虫害防治手册》交给了镇里,手册图文并茂,列出了数十种食用菌病虫害的名称、特征以及防治方法,成为该镇指导全镇食用菌种植户防治病虫害的“宝典”。 杨疃镇坚持开放发展,秉持“卖全国、销全球”的销售理念,将食用菌远销加拿大、巴西、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由此也倒逼该镇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龙头企业引荐,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镇里指导,助力食用菌产业上台阶。 “食用菌产业要想不断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必须发挥好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乡土人才。”孙建说。 该镇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安徽农科院等高校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订单式开展人才培训和孵化,培养本土“菌专家”。同时,在食用菌种植户中摸排有技术特长的青年,纳入镇食用菌“土专家”人才库,选派到江苏等地考察学习,提升技术水平。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合肥工业九宮格大学联合设立“食用菌产业学院”,也为“土专家”提供了进修学习的机会。 食用菌产业带动就业致富 白白胖胖的双孢菇长在菇床上,如同铺上一层白雪,采菇工人手法娴熟,飞快地采摘。杨疃镇食用菌产业示范区管理员张东升告诉记者,工人手快的每月能挣上万元,手慢的每月也能挣七八千元,并且每年还有几次农忙假。 该示范区设有上料工、采菇工等十多个工种,吸纳了当地留守人员和弱劳力160多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园区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扶持,带领2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由此带动周边一批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约5.2万元。 在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常年有600多名农民务工,日工资在110元至120元。基地还吸纳了20多名残疾人就业,他们坐在椅子上削蘑菇,一天可挣80元左右。 近年来,杨疃镇强化党建引领,将村干部培养为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将食用菌经营主体负九宮格责人吸纳到村“两委”,引导农户向着干部看、跟着干部学,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目前,该镇16个村实现了食用菌种植全覆盖,现有食用菌种植面积50万平方米,带动全镇数千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杨疃镇是人口大镇,自从兴起食用菌产业,农民一年到头有活干,大家的心思都用在劳动致富上,镇里很难见到闲人。农民口袋鼓了、脑袋富了,社会也和谐了,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 这个暑假哪些文查包養app旅消费最出圈?有这些新特点_中国网

    原标题:这个暑假哪些文旅消费最出圈?有哪些新特点?专家解读→ 暑期已经接近尾声,这个暑期你是怎么度过的?有没有带着家人去旅游?有没有给孩子报个研学游?有没有去看电影、看演出? 今年暑期,国内旅游市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精彩纷呈。一起关注:今年暑期,有哪些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精彩出圈?今年暑期文旅市场呈现哪些新特点?今年上半年,我国文旅市场持续恢复,那么,未来文旅消费又将如何释放出更大潜力? 首先我们先到各地去看看有哪些精彩的文旅活动。 寓教于“游” 暑期研学主题丰富热度高 近年来,研学游走俏暑期旅游市场。这些研学活动主题日益丰富,也让暑期文旅市场更加多元。 不久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漠的夏季研学营,迎来了一批青少年学员。研学从3公里沙漠徒步开启,用行走的方式,让学员们感受沙漠荒漠化治理的艰辛。 乌兰布和沙漠包養研习营学员 马驿骅: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沙漠徒步,学会了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如何用各种办法来判别方向,也学会了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如何获得水源。 位于甘肃金昌的火星1号基地,是一个科普研学文旅基地。参观火星模拟生存体验中心、制作火星太空舱模型、在户外勘测地质环境、穿上航天服去看模拟陨石坑、在火星星际探索体验中心认识了解航天科技成就,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能够在这里沉浸式地了解火星。 研学团学生曾梓皓:非常兴奋,感觉这里的地形非常复杂,模拟火星地貌很像。 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带领着研学团的学生在海洋潮间带认识、采集海藻。随后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对藻类进行鉴定、清洗、制作藻类腊叶标本,听专家科普海洋知识。 青岛嘉峪关学校学生 王思焱:这些海洋动物的魅力也很吸引我,但是有一些海洋的问题也在逐步恶化着,我想今后好好学习,以后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让我们的海洋变得更美。 暑期“博物馆游”升温 特色活动受欢迎 暑期热门的旅游地有哪些?博物馆当属其一。今年暑期,不少地方“博物馆游”火热。各地博物馆不仅推出了各类特色活动和产品,还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今年暑期,湖南长沙博物馆推出名为“穿越小达人”的自主趣味参观,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在“文字里的‘长沙’”主题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在展厅里寻找不同时代“长沙”二字的奥秘。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文物修复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切身体会考古的乐趣。 参观学生 冯铖然:以游戏、娱乐、互动的形式,我知道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也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 在苏州,包括苏州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在内的9家博物馆都推出了延时开放服务,将开放时间从过去的下午5时统一延长到晚上9时。 在上海,多家博物馆开展了“博物馆奇妙夜”活动,成为市民游客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仲夏休闲好去处。 家长 池玲:白天太热了,正好看到历史博物馆的一个介绍活动,我们都觉得很好,然后就约着带小朋友一起过来玩了。 在上海历史博物馆,“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设计了探秘展览、亲子知识秀、儿童光影剧等系列活动。在博物馆的户外庭院,还有丰富的手工活动和游戏,让观众感受独特的博物馆夜间氛围。除了延长开放时间,上海各博物馆根据自身特色策划专场活动,推出门票、文创产品等折扣优惠,部分场馆还配套提供餐饮服务,满足游客在周末夜间来馆的不同需求。 多地推出暑期“夜游”模式 拓展新“夜”态 暑期白天气温高,夜间出行游玩成了不少人的选择。各地不断推出多元的夜间消费新场景和新业态,点燃了夜间经济新活力。除了夜游博物馆,许多景区也推出了夜游模式。 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位于北京昌平的居庸关长城宛如游龙,盘踞群山之间。游客们夜登长城,感受古老长城的魅力。 在陕西西安蓝田县白鹿原影视城,这里推出一系列夜演、夜游、夜市场等体验项目,满足游客夜间休闲观演的需求。今年暑期,西安推出了百余场夜间促消费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夜间消费体验。 在江苏溧阳天目湖,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沉浸式”的夜航项目,观赏情景水秀表演。表演集情景剧、歌舞表演、灯光秀于一体,不仅融入溧阳当地文化,也给游客带来新体验。 沉浸式文旅受追捧 新体验激发新活力 沉浸式文旅如今越来越受游客追捧。创新的沉浸式文旅项目不断涌现,不仅给游客带来新的体验,也激发文旅市场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在陕西西安拍摄电影的老厂区,这个暑期以来,持续举办的电影档案展、好物集市、音乐节等活动,已经吸引了超10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老厂区目前已被改造为光包養網影艺术的新空间,古朴红砖墙面上挂满各式电影海报,游客们边走边看,拍照打卡。 游客 陈兴馨:还是挺震撼的,周围的环境是复古风,像电影里面拍出来的电影感。 在现场的电影博物馆内,陈设着来自世界各国、不同年代的300多台电影放映机,游客可以零距离进行体验。 这个暑期,沉浸式文旅项目不断涌现,近日,中国交响乐团联合无相艺术空间,将音乐会与数字艺术结合,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而在玉龙雪山脚下的云南丽江古城文林村内,游客和身着节日盛装的纳西族男女老少一起,体验传统火把节的欢乐;在北京,沉浸式话剧演出给观众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观众就座的整个区域就是舞台本身,戏就在身边开演。眼前吃的是真的晚餐,而身边坐着的可不一定是真的观众,很有可能是这场戏的演员,没准你还会被冷不丁叫出来,置身剧情,参演其中。 据悉,文化和旅游部将联动各地不断推动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提升文旅消费体验,带动文旅消费增长。 暑期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呈现哪些新特点? 今年我国暑期文旅市场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来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的解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洪向华:疫情过后的首个暑假,国内旅游业复苏十分强劲,全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旅游景区一票难求,音乐节、露营节等消费爆点不断涌现。 整体来看,文旅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游逸结合。以深度、慢享、休闲为特点的旅居出行模式更加受到游客的青睐,游客们的出行观包養念逐步从参观打卡演变为更注重体验的沉浸式出游和舒适感的度假; 第二,多元业态的融合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比如“音乐+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消费的升级态势比较明显,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与韧性; 第三,文化体验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发的热爱越来越强,一项项文化元素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未来文旅消费如何释放更大潜力? 我国文旅市场持续恢复。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同比增长超六成。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九成。居民旅游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旅游出行大幅增加,带动了相关消费的扩大。暑期以来文旅市场也是延续了强劲复苏势头。那么未来文旅消费如何释放更大潜力呢?继续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的解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洪向华:随着人们消费信心的加速发展和消费潜能的加速释放,为未来文旅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

  • 2023全国乡村振兴案例征集选编|数字与科技强查包養app农,丰农理想照进现实_中国网

    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强农,科技助农的前进方向,丰农控股近几年围绕国家相关部署与市场需要,在现代农服体系建设、农民职业教育、现代农业服务、智慧农业等全产业生态布局,将“数字+科技”的基因植入各业务板块。旗下数智丰农、天天学农、大丰收农服等多个平台,深入农业产业各方面,已服务土地面积超过1亿亩,服务用户超过1000万,智慧农业覆盖百余基地,打造出数字与科技赋能农业的典型案例。 构建数智种植新体系 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近些年国内劳动力持续减少,土地流转加速,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的发展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农业数字化技术不断创新,但由于成本高、需要一定技术基础,仅仅依靠小农户难于实现技术的应用及快速落地。正是看到问题关键,丰农控股基于自身“数字+科技”优势,以全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智能决策智慧农业系统作为应用技术的突破口,以此推动数字农业的进一步落地。 以惠州为例,丰农控股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自身服务优势,打造出“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的综合服务方案。与仲恺高新区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特色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以投促引的模式,拉动了众多农业智能制造主体公司落地惠州,让科技向农业产业汇聚,为当地增加就业。此外,在惠州建设现代都市智慧农业基地,融合现代都市农业、研学教育和品质农业于一体,应用“数智丰农”成果,实现智慧化、机械化规模经营,同时将研学融合、农旅融合,增强乡村人才、产业活力。 此外,丰农控股还推出数字化托管业务,构建以北方地区为主的30万余亩大田托管业务布局,将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导入农业服务,形成了“种、药、肥、技、险、耕、种、防、收、销”全流程服务模式,解决中小散户“不愿种地、种地不专业、种了不划算”等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种植数据采集,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数字生产资料”。同时,构建以经济作物为主的技术托管体系,为拥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导入先进的农业生产包養網技术、设备与管理服务,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以黑龙江10万亩玉米种植基地为例,经过三年全流程托管服务,平均粮食产量提升18%,农民增收30%,成为当地标杆的优质玉米产区。 就具体智慧农业服务来说,丰农控股通过数智信息化+农业服务的方式帮助农产品提质增产,帮助产业园和当地农户增产增收。通过承接产业园数字农业建设、推广与示范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部署、智慧农业软件定制开发、园区种植数据的长期采集和分析以及相关硬件的搭建,同时和农业产业园、生产基地合作,参与土地流包養網转过程,将小农户土地集中,进行统一的品种规划和全年方案制定,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此外,深度参与产业园的管理工作,出具植保营养方案、巡园勘察、农产品品牌包装打造,并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 2022年,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引进下,丰农控股在潼湖镇新光村建立东江牧歌——仲恺高新区现代都市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成第一个面积超千亩的数智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按照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商业化模式运营。为适应集约化商品生产的需要,丰农控股数智丰农团队与政府机关、村委会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在生产环节,引入数智丰农DAP系统,并装载了AI慧眼摄像头、环境气象和土壤墒情监测物联网系统,以及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备,实现产前数据监测和收集,产中分析决策和精准农事作业管理,并为产后产品溯源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机械化生产管理,人工成本降低30%以上,农资消耗大幅度减少,一亩土豆实现700块钱的超额盈利,真正实现降本增收。 “数智丰农DAP系统” 以数字底座为内核,构建智能化农业精准决策 东江牧歌基地的实践表明,数字农业的建设更应该注重技术的落地应用,落实到提升农业管理和经营效益的工具属性,进而构建起全域数字农业平台,形成区域的数字农业生态,从而避免陷入“数字孤岛”的困境。 数智丰农DAP系统核心在于农业的智能化和决策的精准化,该系统是基于丰农控股多年农业服务的数据和经验积累,结合科学专家知识,利用现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打造的一套具体服务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实用、智慧化农业精准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具有多元实时数据采集存储、人工智能模型计算、精准管理方案输出、智能机械设备控制、产品溯源和园区经济管理等6大功能,真正实现从人的驱动到数据驱动、从经验决策到人工智能决策、从一律化管理到精准变量管理的跨越,用数字和人工智能帮助种植者实现降本增效和增产增收。 在南沙火龙果基地,丰农控股自主研发“基于人工AI决策模型的火龙果智能调控装置与系统”,智能生成农场自适应生产与管理解决方案,突破国内火龙果种植期间的光照时间不适宜、无法自动调光等局限。同时,通过智能设备采集光照、虫情、气象、土壤水肥等重要数据,实现水肥精准化管理、火龙果夜间自动补光等功能,使火龙果品质和口感明显提高,收益较往年提升25%以上,对带动南沙区火龙果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数智丰农DAP系统在韶关南雄黄金香印葡萄农场基地、河南正阳的万亩花生产业基地,安岳县龙台镇龙头村智慧农业(柠檬)创新应用基地进行部署和应用,通过全方位布置智能设备,收集农作物生长生产过程中全维度数据,形成以农业数据为核心的作物生产模型,实现智能决策和方案推荐,为农场解决水肥浇灌、病虫害防治、园区规划、资金投入等问题,实现农场精准投入与管理,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有效带动当地农业数智化生产水平提升。 数字农业以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其内在逻辑是将数据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全产业链有机融合,实现劳动替代、精准投入、环境检测、智能决策等,以此发挥数字农业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对于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数智丰农DAP系统基础之上,丰农控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探索,让数字农业的价值实现从点到面,从案例到方案的延伸。 2023年,丰农控股率先在玉米种植黄金地带开展玉米数智化高效种植技术体系试验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建立起玉米数智化DAP精准管理系统,弥补我国有关玉米生长管理技术参数获取和数智化管理决策服务体系建设的空白,推进玉米种植技术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标准化。 依托数智丰农DAP系统,丰农控股牵头实施了首个省级功能型数智农服产业园广东数智农服产业园建设;与中国工程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罗锡文院士团队合作,联合制定智慧农场标准;部署数十个国内知名农业产业园,全国应用面积十余万亩,为国家数字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高效服务和系统性支持,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数字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以数字化教学培训职业农民 助力农业农村教育创新升级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500万人,其中农村创业带头人100万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既要让更多农民拥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从而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扎根乡村,数字农业新基建才能真正向高水平发包養網 花園展。 互联网时代,要使农业技术得到最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农业种养新技术、农业商业新模式的快速传导和获取离不开数字化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传统教辅培训,其面临着受众分散、时间不稳定、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类目繁多且需因地制宜等复杂因素,因此对培训平台的搭建及内容专业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丰农控股打造的天天学农作为国内专业的农业职业教育在线培训平台,兼具自主搭建高性能培训管理系统、特色鲜明的“四化”课程矩阵、“1+N”宣传矩阵等特色及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推进工作,形成具有人才培训特色、标准化、全方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服务模式。 数字化教学是提升职业农民专业素质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网络课堂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为农业从业人员定制打造一个互联网教学培训平台,切实解决传统线下培训导致的培训成本高、覆盖范围小、教学频率低、内容不全面、体系不深入等各项弊端,既可以降低人力物力成本的经济投入,又能够实现提升农技,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天天学农在深耕传统农科的同时,已将培训领域拓展至花卉园艺、畜牧水产养殖等大农业领域。2023年末,天天学农与肇庆市高要区农业农村局签订罗氏沼虾科研成果转化推广项目合作,创新科技应用,培育乡土人才。 立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创新工作思路。丰农控股与省、市、区县各级相关政府单位联合打造产业人才线上培训平台,为广大的农业从业者提供“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专业技术课程。天天学农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独家课程供应商和运营商,为全省超过200万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免费线上学习机会;围绕清远“五大百亿”产业,搭建清远农业培训网院,培育产业领头人和实用型人才;打造深圳市线上农技学习平台深农云驿站,提升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依托数字化平台和丰富的师资力量等优势,高效高质提升职业农民专业素质。 多方探索论证,制定与实施全方位运营战略。天天学农依托于丰农控股集团全链条现代农业服务资源,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全链条服务,全面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中的核心种植、管理问题,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包養網海外游学、定制培训场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线上通过APP、小程序、公众号、H5搭建平台矩阵,丰富线上学习场景。用户精准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服务人员、农业在校学生、农业基层管理干部等。 从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到现代农业的“知天而作”,数字农业正在通过数字和技术让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消除,农业生产正变得更精准包養網比較、更高效、更稳定。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培养开始在云端进行,让耕者更自由、更高效、更平等接受知识。农业数字化的改造不仅仅解放了农业劳动力,也让农业更加高质高产。 丰农控股身处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时代下,将紧跟国家政策要求与充分发挥丰农优势,细化落实数字强农,科技助农,依托集团化经营和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提供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让农业服务升级、让农民丰收、让农村的发展更美好,让农民的生活更幸福。

  • 【闳议】查包養網站韩恩厚:研究腐蚀 助力提升新质生产力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腐蚀,看似是生活中常见且恼人的小现象,但却对经济、安全、文化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包養需要在腐蚀学科的哪些研究领域发力?腐蚀研究又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哪些助力?就此,《闳议》节目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理事韩恩厚。 中国网:您长期从事腐蚀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深入开展本领域研究对包養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韩恩厚:腐蚀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首先影响经济,我国大约每年要为腐蚀付出4万亿-5万亿的代价;第二,腐蚀影响工程装备包養網心得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包括飞机、桥梁、高铁、核电站等等,腐蚀都是影响安全的最主要因素;第三就是腐蚀造成重大的文物损伤,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很多文物,这些文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会产生腐蚀。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是一样。所以说这三个方面,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联合国有一个世界腐蚀组织来协调和促进怎么样降低腐蚀损失,保障我们全人类的安全,这是全球的影响。 另外一个影响,是对地区或者国家的影响。以我们国家为例,高铁是中国的名片,核电现在也是中国的名片,这些重大装备在使用过程之中,如何保障安全?这需要通过实验室的好多腐蚀实验研究,来研发抗腐蚀的材料,然后研发防护技术,确保我们这些重大装备能够高质量制造出来,保障它在使用寿命期间的安全。 中国网:目前在耐腐蚀新材料的研发中,我国需要重点攻克哪些难题包養? 韩恩厚:在耐腐蚀材料方面,从我们国家的需求来看,需要做的可以说有很多个方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腐蚀发生发展的过程之中,它跟材料与环境的组合密切相关。同一个材料,它在这种环境条件之下是耐腐蚀的,但是换一种环境条件,可能就不耐腐蚀。比如说不锈钢,大家都觉得会不生锈,但是不锈钢如果是在海岸边上,那是根本不能抵抗腐蚀的。 所以我们研发耐腐蚀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着到底在什么环境条件之下使用。比如说以核电站为例,在核电站里边的一些材料,怎么能够通过提升它的耐腐蚀性,来保障核电站的长期安全。我们现在大量发展氢能,氢实际上会对材料造成损伤,损伤过程就是一个腐蚀损伤过程,导致材料发生脆化。所以最近我们大量投入研发力量,来研究氢对材料的腐蚀损伤过程。通过这种研发的成果,回过来就可以提供给氢能顺畅安全的发展。 现在储能技术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项工作。比如说以离子膜电池为例,燃料电池里边的隔膜,过去采用传统的一些金属材料,再加上一些镀层。现在我们已经研发了一些新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既耐了腐蚀,又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还能够让电子都能够有效地穿过离子,就可以实现高效的储能。 类似的这种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说现在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要求输水管道要寿命长,纯粹金属的管道很难保障百年寿命,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研发一些耐腐蚀的涂层材料,通过研发就来实现百年寿命的需求。 类似的耐腐蚀的材料,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来去研发,现在这样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 中国网:今年5月份,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召开,您作为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也参与了本次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地处我国开放前沿,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本领域的科研创新力量,为高质量推动大湾区打造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平台贡献力量? 韩恩厚:在大湾区包養網发展过程之中,除了我们自己研发之外,大湾区更应关注国际合作。腐蚀首先是一个全球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我们通过全球的合作推动,就可以为资源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来作贡献。大湾区是一个开放的前沿,通过大湾区的国际合作的推动,既可以把中国一些先进的技术推到全球,也可以把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这种交叉融合,为全人类的腐蚀控制的发展,为全人类的资源节约、环境保障以及人们健康保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之所以建立在广东,实际上是面向了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需求,面向了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环境条件相比北方而言,潮湿、温度比较高,又面临着海洋,在这种条件之下,所有的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密切地跟腐蚀这项技术有关。 所以说广东省才决定引进我们这些团队和人员,来建设这样一个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建设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之中,好多技术是全国的,也是全球的。 我们研究院现在面向应用,布置了面向9个大的工业领域的研发中心,去解决工业发展之中对于腐蚀控制技术的需求,来保障国家经济上为腐蚀付出的代价能降下来,另外就是把安全事故率降下来。 还有一方面,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比如说在工程装备制造过程之中,全球过去最初是成型制造,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发展到了表面完整性制造,实际上跟腐蚀控制也是密切相关的制造技术。我们国家现在在个别的工业领域也已经开始实现,但是还有一些工业领域没有实现。进一步发展比如抗腐蚀制造、抗疲劳制造、抗磨损制造等,通过技术的改进、工艺的优化,就可以使工程装备安全性更高、寿命更长。通过延长使用寿命,实际上也是对低碳的贡献。所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跟我们一些技术密切相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急需要建立这样一个研究院。 中国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新驱动是关键。您认为,腐蚀科学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哪些助力? 韩恩厚:腐蚀这个领域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涉及到材料、物理、化学等多方面。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全面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 腐蚀虽然有基础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工程问题。通过研发,一定要给工程建设服务,一定要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之中,实际上就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一个过程。 腐蚀宏观划分为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问题,均匀腐蚀早就可以解决了,但局部腐蚀往往是导致灾难性事故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所以在未来,要想提升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把局部腐蚀的规律认识清楚,然后提出相应的评定方法,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保障大型装备安全,对于提高制造产品的质量,是具有巨大帮助的。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对于耐腐蚀材料的研发也好,具体的一些监测检测评定技术也好,发展起来以后,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能够带来巨大贡献的。这样一些贡献,本身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最后一点就是利用腐蚀来实现制造技术的提升。 腐蚀好像有各种各样的不好的地方,造成经济损失、造成灾难性的事故等等,但实际上腐蚀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说现在半导体技术里边的刻蚀技术,利用的就是腐蚀原理。现在的大型科学仪器,比如说聚焦离子束,利用的也是腐蚀的原理。现在人体关节的替代材料,比如做手术用的骨板、骨钉,用可控的腐蚀技术,让它在骨头和肌肉长好的过程之中保障使用,但是之后不需要做第二次手术,控制它去释放腐蚀,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没有了。包括心脏支架都是利用腐蚀原理去做的技术。 这样一些技术带来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所以说腐蚀控制技术应用是非常之广。未来希望我们国家各地都像大湾区这样高度重视这个方面,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 “中国乡查包養心得村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绩”_中国网

    随着中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不少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士,见证了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 “中国乡村惬意的生活让人向往” “和煦的阳光下,儿童在田间小路上奔跑,老人悠闲地晒着太阳,中国乡村惬意的生活让人向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越南留学生校友会秘书长曾嘉怡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有关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有的展示美丽山水,有的教我种菜做饭,都很有意思”。 曾嘉怡2011年到中国留学。留学期间,她在广东省清远市了解过蔬菜种植技术,在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参加过丰收节活动。“丰收节的庆祝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不仅体验到瑶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更感受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她说。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参加社会实践时,曾嘉怡看到当地驻村工作队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山水田”资源,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想方设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开拓更多销售渠道,切实提高了当地村民收入。“如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中国乡村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绩。”曾嘉怡说。 大学毕业后,曾嘉怡一直从事品牌营销工作,经常往返于越南和中国。她注意到,近年来,越南优质农产品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常见,产自中国的水果也受到越南市场的欢迎。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中国与越南农产品贸易额为789.3亿元人民币。曾嘉怡说:“越南与中国都面临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依托越中农业合作联合委员会、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越中农业合作正在造福两国更多民众。” “农民运用农业机械和技术的意识普遍提高” 从中国高校博士毕业后,巴基斯坦留学生海德和纳伊姆选择留在中国,到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工作。他们都把蜜蜂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天空湛蓝,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升官屯村白墙青瓦,春意盎然。午后是蜜蜂活跃的时段,海德和纳伊姆在中方合作伙伴陪同下,沿着窄窄的田埂去查看蜂箱的情况。 这些年,海德和纳伊姆既是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去年,海德所在的团队找到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一家草莓种植户,开展熊蜂传粉试验。不到半年时间,草莓产量增加超过14%,畸形果的数量大幅下降,味道也更好了。 “看着都是蜂,可也有区别。”海德打开蜂箱说,“这里养殖的都是中华蜜蜂,采蜜能力强,但传粉存在劣势,如果想提高周边作物的产量,可以再养几箱熊蜂。” 纳伊姆补充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发展设施农业,熊蜂的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温室大棚来说,熊蜂比中华蜜蜂更有优势。目前的研究显示,熊蜂身上浓密的绒毛提高了传粉效率,应用前景广阔。”海德告诉记者,使用熊蜂也有助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因为熊蜂对农药非常敏感,要借助熊蜂授粉,必须科学使用农药。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投资持续增长,设施农业占比持续增加,从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到草莓、蓝莓等浆果,越来越多企业需要蜜蜂帮助授粉。因为研究需要,海德去过不少地方。“我观察到,农民运用农业机械和技术的意识普遍提高。”海德说。 这些年,升官屯村建起了砖混结构房,村里的硬化路延伸到每家每户,还有人开起了咖啡馆,做起小生意。每到节假日,村里游包養網客络绎不绝。漫步在升官屯村,海德感叹,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大量投入,自己的研究才能顺利开展。 据了解,曲靖师范学院和巴基斯坦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中国的不少研究成果分享到了巴基斯坦,双方近期还在对接联合研究项目包養。”海德说,“知识没有国界,中国的研究成果也在促进巴基斯坦农业的发展。” “旅游和生态保护给中国乡村带来巨大变化” 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在江西婺源旅游时,英国人爱德华被思口镇思溪延村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吸引。“我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婺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徽派建筑,到处都有古朴典雅的气息。”爱德华说。 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婺源旅游业注入了鲜活力量,也避免了古建筑因年久空置而荒废残损,有效保护了婺源传统文化。2015年,在思溪延村,爱德华与女友廖敏欣将一座几近废弃的徽派古宅,改造成了融合中英风格的民宿,并命名为“天净沙”。2017年春天,古宅修复工程竣工,爱德华和廖敏欣在国内外亲朋好友和当地村民的见证下,以婺源传统婚俗举办了中式婚礼。“天净沙”的客人多为外国人,爱德华热情地为每一位来访者介绍婺源的传统文化,带他们游览当地古村落,逛传统市集,体验板龙灯等非遗民俗。“天净沙”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一个小窗口。 随着交流越来越多,一个新想法在爱德华心里萌芽。在思溪延村不远处的包養前坦村,清澈的河水绕过村庄,岸上的茶园整齐翠绿,不远处的山坡上草木郁郁葱葱。每次经过这里,爱德华总有一种回到英国农村的感觉。“我想在这里打造一个英中文化交流基地,这个想法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爱德华说,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从选址到设计,爱德华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格局,巧妙地将中国乡村美景与异国度假风情有机结合。2021年4月,他和婺源当地工匠一起打造的英式民宿“维多利亚庄园”正式营业。来自英国的沙利文和马克夫妇在庄园里开设了油画工作室,婺源当地农民开办传统农耕文化展览。游客在这里既可以吃到比萨,也可以品尝到烤鸭和麻辣烫。 爱德华见证了思口镇从一个普通的中国乡镇,成长为热门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的历程。近年来,婺源县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推出面向全球招募古建筑“保护人”、森林赎买(置换)以及茶叶价格指数保险等特色举措,以“公司+景区+农户”的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包養網。 “田间地头的丰收和当地农民的笑容,让我深切感受到旅游和生态保护给中国乡村带来巨大变化。”爱德华说,他曾经憧憬的生活——春天在茶园里烤面包,夏天在河上泛舟弹吉他,秋包養網天在田野里采摘,冬天在壁炉旁取暖,在中国乡村成为现实。在他看来,“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相互交织,正因如此,中国乡村充满活力,不断绽放魅力。”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